政治,法律与政府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质疑欧洲历史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质疑欧洲历史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质疑欧洲历史
Anonim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关于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州的地位,在19世纪丹麦,普鲁士和奥地利之间引起争议。此时,石勒苏益格的人口在北部是丹麦人,在南部是德国人,在北部城镇和中部地区则是混合的。荷斯坦的人口几乎全是德国人。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历史

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的问题范围缩小到了德国和丹麦之间就北石勒苏益格进行的竞争。

石勒苏益格(Slesvig)公国在13和14世纪是丹麦的附属国,但从1386年到1460年与荷尔斯泰因州联合。1474年以后,石勒苏益格和霍尔斯坦都被丹麦国王统治为独立的公国,尽管霍尔斯坦仍然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地,后来从1815年起成为德国联邦的一员。拿破仑战争唤醒了德国的民族情感,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之间存在的政治联系表明,这两个地区应在德国联邦内部形成一个国家。在石勒苏益格北部和1838年丹麦本国的丹麦人民之间形成了反动,自由主义者坚持认为石勒苏益格属于丹麦已有几个世纪了,德国和丹麦之间的边界必须是爱德河(Eider River)(历史上一直是边界)在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之间)。因此,丹麦民族主义者希望将石勒苏益格纳入丹麦,以使其脱离霍尔斯坦。相反,德国民族主义者试图确认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州的联系,以使前者脱离丹麦。这些分歧在1848年3月导致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的德国多数派公开起义,以支持从丹麦独立并与德国联邦紧密联系。起义得益于普鲁士的军事干预,普鲁士的军队将丹麦的军队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赶出。丹麦与普鲁士之间的战争持续了三年(1848–50年),直到大国向普鲁士施压,要求其接受1852年的《伦敦议定书》时才结束。根据该和平协议的条款,德国联邦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退还给丹麦。根据1852年议定书与普鲁士达成的协议,丹麦政府作为回报,承诺不将石勒苏益格与丹麦的关系更紧密,而不是与其姊妹霍尔斯坦公国的关系。

但是,在1863年,自由党政府在新的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九世上取得了胜利,签署了丹麦和石勒苏益格的新联合宪法。普鲁士和奥地利现在可以作为1852年议定书的拥护者进行干预。在随后的德丹战争(1864年)中,普鲁士和奥地利在两次简短的战役中压​​制了丹麦的军事抵抗。维也纳和平协定(1864年10月)使克里斯蒂安九世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割让给奥地利和普鲁士。1866年,普鲁士在七周战争中击败奥地利后,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都成为普鲁士的一部分。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的问题缩小为德国和丹麦之间就北石勒苏益格(占丹麦多数席位)的较量。结束了七周战争的《布拉格条约》(1866年)规定,如果北部石勒苏益格与丹麦团聚,则该地区的大多数人投票同意。但是,1878年,普鲁士和奥地利同意取消这一规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之后,1920年在北石勒苏益格州北部和南部分别举行了公民投票,以便他们各自的居民可以在丹麦和德国之间进行选择。北石勒苏益格北部投票赞成加入丹麦,而南部投票80%保留在德国境内。北石勒苏益格北部因此成为丹麦的一部分。在石勒苏益格形成的丹麦-德国边界一直持续到今天,不再是争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