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爱德华·威尔逊美国生物学家

爱德华·威尔逊美国生物学家
爱德华·威尔逊美国生物学家
Anonim

爱德华·O·威尔逊Edward O. Wilson),全名叫爱德华·奥斯本·威尔逊Edward Osborne Wilson)(生于1929年6月10日,美国阿拉巴马州伯明翰),是美国生物学家,被公认为全球领先的蚂蚁研究机构。他也是社会生物学的首要支持者,是对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的社会行为的遗传基础进行的研究。

威尔逊在阿拉巴马大学接受了生物学的早期培训(理学士,1949年;理学硕士,1950年)。在1955年获得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后,他从1956年至1976年是哈佛大学生物学和动物学系的一员。后来,他在哈佛担任了Frank B. Baird科学教授(1976-94年),梅隆科学教授。 (1990–93)和佩莱格里诺大学(1994–97; 1997年起名誉教授)。此外,威尔逊在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担任昆虫学策展人(1973–97年)。

由于童年时代的眼外伤导致他的深度知觉受损,以及青春期开始部分失聪,使威尔逊无法继续从事鸟类学野外工作。他交换了一些鸟类研究,这些研究是在远距离进行的,需要进行急性听觉,以进行昆虫学研究。威尔逊可以很容易地观察昆虫,而又不会使自己的受损感觉紧张。1955年,他完成了对蚂蚁属Lasius的详尽分类学分析。他与WL布朗合作开发了“字符置换”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两个紧密相关物种的种群在首次相互接触后经历了快速的进化分化,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竞争和竞争的机会。它们之间的杂交。

威尔逊于1956年被任命为哈佛大学后,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包括确定蚂蚁主要通过称为费洛蒙的化学物质传播进行交流。在修订南太平洋原生蚂蚁的分类过程中,他提出了“分类群”的概念,其中物种形成和物种扩散与生物体随着种群扩展而遇到的不同生境有关。1971年,他发表了《昆虫学会》,这是他在蚂蚁和其他社交昆虫上的权威著作。该书全面介绍了数千种物种的生态,种群动态和社会行为。

在威尔逊的第二项主要著作《社会生物学:新综合》(《社会生物学:新综合》,1975年)中,他对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进行了论述,他提出动物社会所基于的本质上生物学原理也适用于人类。该论文引起了广泛学科领域的杰出研究者和学者的谴责,他们认为这是为证明有害或破坏性行为以及人类社会中不公正社会关系的合理性的尝试。然而,事实上,威尔逊坚持认为,只有10%的人类行为是由基因引起的,其余的归因于环境。

威尔逊最著名的理论之一是,甚至利他主义之类的特征也可能是通过自然选择而演变而来的。传统上,人们认为自然选择只会促进那些增加个体繁殖机会的身体和行为特征。因此,利他行为(如有机体为了拯救其直系亲属的其他成员而牺牲自己的行为)似乎与该过程不相容。威尔逊在《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一书中指出,参与许多利他行为的牺牲可以拯救密切相关的个人,即拥有许多被牺牲生物体基因的个人。因此,基因的保存而不是个体的保存被视为进化策略的重点。该理论被称为亲属选择。然而,在后来的几年中,威尔逊倾向于认为高度社会有机体的融合程度应使它们更好地被视为一个整体单元(一种超生物体),而不是被视为独立的个体。查尔斯·达尔文本人在《物种起源》(1859年)中提出了这种观点。威尔逊在《成功,统治和超有机体:社会昆虫的案例》(1997年)中对此进行了阐述。

在1979年被授予普利策奖的《论人的自然》(On Human Nature,1978)中,威尔逊讨论了社会生物学在人类侵略,性行为和伦理学中的应用。他的书《蚂蚁》(1990年;与伯特·霍尔多布勒合着)也是普利策奖的获得者,是对这些昆虫的当代知识的丰硕总结。威尔逊(Wilson)在《生命的多样性》(1992)中试图解释世界生物物种如何变得多样化,并研究了20世纪人类活动造成的大规模物种灭绝。

威尔逊在后来的职业中越来越多地转向宗教和哲学主题。在《一致性:知识的统一》(《一致性:知识的统一》,1998年)中,他竭力证明所有人类思想的相互联系和进化起源。在《创造:拯救地球生命的呼吁》(2006年)中,他进一步发展了他早些时候在《论人性》中探讨的具有进化知识的人道主义。与许多其他生物学家(特别是斯蒂芬·杰伊·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相反,威尔逊认为进化本质上是渐进的,从简单到复杂,从适应更差到更好。他由此推断出人类的最终道德要求:珍惜并促进人类的福祉。

他进一步阐明了驱使蚂蚁,蜜蜂,黄蜂和白蚁菌落发生作用的复杂功能关系:《昆虫学会的美丽,优雅和陌生》(2009;与BertHölldobler一起)。紧随其后的是有关切叶蚁的专着《切叶蚁:本能的文明》(2011年)。蚂蚁王国:何塞·塞莱斯蒂诺·穆蒂斯和《新世界的自然历史的黎明》(2011年;与何塞·M·戈麦斯·杜兰一起)是西班牙植物学家何塞·穆蒂斯的简短传记,特别着重于他在南美探索时遇到的蚂蚁。

威尔逊使用人类历史和社交昆虫自然史中的例子,在一系列论文中以及在《 The Social Conquest of Earth》(2012年)中,提出了多层次选择作为社会进化驱动力的案例。他认为,社会关系的进化发生在群体的层面上,而不管遗传关系如何,而先于亲属关系和个人层面发生。根据他的推理,诸如蚂蚁(以及可以说是人类)之类的善社交动物的出现,可以归因于遗传倾向,他们甚至对无关的物种也采取利他主义的行动,并与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协同行动。威尔逊受到许多同事的嘲笑,他们坚持认为他错误地与自己先前关于亲属选择是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的观点相矛盾。他的批评者-包括英国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和加拿大裔美国进化心理学家史蒂文·平克尔-声称,群体选择的想法是基于对自然选择的基本误解。他们认为,尽管动物无疑会从社会中受益,但一群有机体并不是基因或个体有机体的选择单位,无私的社会行为可以通过亲缘选择得到充分解释。

威尔逊在《人类存在的意义》(2014年)中简要总结了他对行为的确定性信念。他认为人类处于进化的连续统一体上,他认为人类在其大部分历史上都是出于对推动社会和文化形成的生物学因素的无知。尽管科学后来确定了智人的起源以及该物种在宇宙中的最终重要性,但威尔逊断言人类仍然迷恋于现代社会中缺乏实用性的原始生存冲动,从而导致宗教和部落冲突。但是,他认为,在进一步的科学探索的推动下,一场思想的革命将会使人类在宇宙尺度上对自身有更充分的理解。半地球:《我们的星球为生命而战》(2016年)提出了这样一个想法,即可以通过为非人类物种保留整个星球的一半来减轻生物多样性的下降。通过使用保护地走廊系统将现有的保护区和新的保护区连接起来,威尔逊认为,可以建立一个人类与地球上其余生命共存的可持久系统。

1990年,威尔逊和美国生物学家保罗·埃里希(Paul Ehrlich)分享了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Crafoord奖,以支持诺贝尔奖未涵盖的科学领域。威尔逊(Wilson)的自传《自然主义者》(Naturalist)于1994年问世。2010年,他发行了自己的处女作《蚁丘:小说》(Anthill:A Novel),兼具人类和昆虫特征。给年轻科学家的信(2013年)是针对新生科学研究人员的大量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