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美国心理分析家和哲学家

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美国心理分析家和哲学家
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美国心理分析家和哲学家
Anonim

埃里希·弗罗姆Erich Fromm,生于1900年3月23日,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80年3月18日去世,死于瑞士的穆拉尔图),是德国出生的美国心理学家和社会哲学家,他探讨了心理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弗洛姆认为,通过将心理分析原理应用于对文化疾病的补救,人类可以发展出心理上平衡的“健全的社会”。

获得博士学位后 弗洛姆(Fromm)于1922年从海德堡大学(Heidelberg University)毕业,在慕尼黑大学和柏林心理分析学院接受了心理分析培训。他作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门徒开始进行心理分析,但很快就对弗洛伊德专注于无意识的驱动力并因此忽略了社会因素在人类心理学中的作用提出了质疑。对于弗洛姆来说,一个人的个性是文化以及生物学的产物。1933年他离开纳粹德国前往美国时,他已经获得了出色的精神分析家声誉。在那里,他与正统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界发生冲突。从1934年到1941年,弗洛姆在纽约市的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在那里他的观点变得越来越有争议。他于1941年加入佛蒙特州本宁顿学院的教职,并于1951年被任命为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墨西哥城心理分析教授。从1957年到1961年,他在密歇根州立大学担任兼职教授,并于1962年回到纽约,担任纽约大学的精神病学教授。

弗洛姆在几本书和论文中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对人类基本需求的理解对于理解社会和人类本身至关重要。弗洛姆认为,社会制度使得很难或不可能一次满足不同的需求,从而造成个人心理冲突和更广泛的社会冲突。

在弗洛姆的第一部主要著作《逃离自由》(1941年)中,他描绘了从中世纪到现代自由和自我意识的增长,并运用心理分析技术分析了现代化带来的避难的趋势。通过转向诸如纳粹主义之类的极权主义运动来实现不安全感。在1955年的《萨内社会》中,弗洛姆提出了他的论点,即现代人在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工业社会中已经与自己疏远和疏远。弗洛姆还因其关于人性,道德和爱的通俗著作而著称,此外还撰写了批评和分析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精神分析和宗教的书籍。在他的其他著作中,有《为自己而活》(1947年),《精神分析与宗教》(1950年),《爱的艺术》(1956年),《人类能否盛行?(1961年,与DT Suzuki和R. De Martino一起),《超越幻象的锁链》(1962年),《希望的革命》(1968年)和《精神分析的危机》(19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