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泛神论

目录:

泛神论
泛神论
Anonim

德国唯心主义

尽管伊曼纽尔·康德(Immanuel Kant)的直接追随者德国爱国者约翰·高特列布·菲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的哲学始于个人的内在主观体验,但“我”构筑了“非我”,即,被迫构建一个感知世界自我反抗—最终,从根本上来说,上帝作为普遍的“我”,将整个世界都置于实处。世界或自然是用有机术语描述的;不仅将上帝视为普遍的自我,而且将其视为道德世界秩序或道德原则的基础。由于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这一秩序的一部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整个人类在某种意义上与上帝同在。因此,在道德世界秩序中,人类与上帝具有部分身份。在身体秩序上,人类拥有自然界的有机整体。但是,尚不清楚在费希特看来,上帝是宇宙的自我,还是包括人类的全部自我和大自然的有机整体。如果他这样做,那么菲希特将是偶极泛神论的代表,因为在他的最后学说中,普遍自我模仿了绝对神,他只是所有活动的神圣终点,并平等地充当了榜样和目标。在这种解释中,上帝被认为是绝对的流动性和绝对的固定性。尚不清楚该学说是指单一神的两个方面(泛神论的选择)还是指两个独立的神(柏拉图的拟泛神论中所包含的选择)是否被理解。无论哪种情况,菲希特都阐明了泛神论的大部分主题,并且作为该流派的代表或先驱都值得考虑。

康德的第二个早期追随者是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冯·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与费希特相反,他强调了客观世界的自我存在。谢林的思想经历了几个阶段。对于上帝的问题特别感兴趣的是最后三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他的哲学经历了一元论和新柏拉图泛神论,然后是泛神论的最后阶段。

在这些阶段的第一个阶段,他将“绝对”假定为绝对身份,但是像斯宾诺莎一样,它包括自然与思想,现实与理想。自然系列在生物体内达到顶点。精神系列在艺术作品中达到高潮。因此,宇宙既是最完美的有机体,也是最完美的艺术品。

在他的第二阶段,即新柏拉图时期,他认为绝对与世界是分离的,柏拉图式的思想介于两者之间。在这种安排下,世界显然是神的散发或影响。

在他思想的最后阶段,谢林提出了一种神学,即神性的体现,涉及到世界与上帝的分离以及世界的回归。在外观上,这很像埃里盖纳(Erigena)的观点,或者像印度思想的婆罗门一样。但是,由于上帝的力量继续向世界注入,不可能有真正的分离,所以整个神学显然就是神圣生命的发展。绝对被保留为纯净的神格,是一个统一的世界。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自身的自发性,这既是他的对立面,也是他存在的一部分,矛盾是对进步的解释。泛神论的双重性是永恒和暂时性,在自己和在自我中,是与否,参与欢乐和痛苦中在上帝之内的地位。

这是谢林的门徒卡尔·克里斯蒂安·克劳斯(Karl Christian Krause)创造的“泛神论”一词,指的是上帝与世界之间有机的特殊关系。

第三位,也是最杰出的后康德理想主义者是黑格尔,他认为绝对精神在世界历史上实现或实现了自己。在黑格尔对这些范畴的推论中,很明显,人类是通过与哲学,艺术和宗教领域的“绝对”达到统一而实现的。这样看来,上帝在世界上,或者世界在上帝上,并且由于人类是历史的一部分,因此是世界上神圣认识的一部分,它与神圣生命共享;似乎上帝的特征还在于偶然性和必然性,潜力和现实性,变化与永久性。简而言之,乍看之下,术语的泛神论两极性将适用于黑格尔绝对主义者。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黑格尔的重点是演绎逻辑,自然和精神的范畴,这一演绎提供了“自身精神”(世界,作为精神,在其发展中遵循的内在逻辑的类别)的特征,自我精神(自然不顾其自身背景而存在)和自我精神(有意识的精神生活,自然而又意识到其在发展中国家的作用)。从最抽象的类别到最具体的推论,部分是逻辑性的,部分是时间性的;它既不能被理解为纯粹的逻辑序列,也不能被理解为纯粹的时间序列。从逻辑上讲,它具有颠覆性的新柏拉图式的外观,因为从演绎中出现的“绝对精神”包含了先前丰富多样的演绎的所有步骤。作为一个时间序列,该系统似乎是斯多葛派(即Heracleitean)泛神论的一种,通过清晰的Parmenidean主题(见上文希腊罗马教义)加以限定,该主题在其压力中表现出绝对性,从永恒开始立场,取消时间。不仅在黑格尔,而且在受他影响的大多数理想主义者中都可以找到这种帕门尼迪教式的品质。从这种观点来看,时间是真实的,但已经不是永恒的了,但不是很真实。当黑格尔谈到绝对精神时,这句话保持了一种近乎矛盾的内在张力,因为无论多么绝对,精神都必须相对于周围的事物,对其他精神敏感并依赖其他精神。黑格尔希望对神的存在或过程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给予同等的重视,这一事实表明,尽管他也许更公平地被视为泛神论者,但他的目标与泛神论者的目标相同。模棱两可的类型。

一元论与泛灵论

离开19世纪就不可能不提起先驱的实验心理学家古斯塔夫·西奥多·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chner,1801-87年),这是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费希纳(Fechner)超越了前任的位置,继续追求泛神论的主题。他是一个对世界具有有机看法的泛心理学家,他认为每个实体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有感觉的,并且在到达神性存在的等级体系中充当着更具包容性的实体生活的组成部分,其组成部分包括了所有现实。上帝是世界的灵魂,而世界又是他的身体。费希纳(Fechner)辩称,每个人的意志都会在神圣经验中提供动力,而上帝则从人类经验中受益并遭受痛苦。正是由于上帝是至高无上的上帝,他才得以发展。他永远不会被其他人超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会不断超越自己。因此,他认为可以从两种角度看待上帝:要么作为对世界的绝对统治,要么作为世界的整体;要么作为对世界的统治。但两者都是同一个存在的方面。费希纳的肯定包括对泛神论的完整陈述,包括偶极神灵,相对于它,可以确定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类别而没有矛盾。